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追访运-20飞行员,他们接回牺牲的祖国好儿女

时间 :2023-07-27 17:04:05   来源 :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松林

在奔赴朝鲜,保家卫国的激烈战斗中,有197653位烈士在异国他乡献出生命。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036位志愿军烈士忠魂安息于此。其中,包括来自北京的烈士石存仁。北京籍烈士李凤林、李玉、刘东武、袁自生的光辉战斗事迹,如今也在陵园纪念馆中展出。

舍生忘死佑山河,归来山河已无恙。除了上世纪50年代回国安葬的烈士外,从2014年至2022年间,又有913位烈士遗骸被迎回祖国。


【资料图】

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

迎接

专机标准迎烈士

“志愿军烈士们,祖国接你们回家!”“起——灵——”随着铿锵有力的高喊,去年,第九批88位英烈棺椁和遗物踏上归国路途。在现场的运-20机长庞荣奇,瞬间湿了眼眶。他脑海中,浮现出战友们为了执行此任务,纷纷递交“请战书”的场景;也想起三爷爷生前给他讲述70年前在前线浴血奋战的那些画面。

庞荣奇所在的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已连续8年承担接迎志愿军烈士回家的光荣任务。尽管经验一年年丰富,2022年的任务标准却更高了。一方面,空军运-20和歼-20“双20”首次同框列阵接迎英烈,国内外关注度相当高;另一方面,9月的辽东半岛风雨交加,台风正变换移动。安全、平稳迎回烈士,是所有人的期盼。

手捧棺椁进入运-20专机

部队首长给团队作出多项指示,要求以万无一失的专机标准完成任务。“大到方案制定、航线选择、特情处置,小到飞行员陆空对话、仪容着装等都要达到最高标准。”庞荣奇说,他和战友代表祖国执行任务,要让这88位英烈感受到国家最高礼遇。

“鲲鹏”运-20从机场缓缓滑行,平稳起飞。70年了,烈士们终于开始回家。“我在驾驶时,一种强烈的感觉是,机舱里的88位英烈还活着,他们也端端正正坐在我们最先进的国产运输机里。”约半小时后,“鲲鹏”进入我国辽东边境空域,两架等候在此的“歼-20”战斗机准时汇合。

万米高空,3架国产最新战机编队飞行。飞机翼下气流急湍,厚厚的云团快速向后掠去。此时,台风已在大连一带登陆,强度虽减弱但中心风力仍有九级,距离运-20航线仅100公里。“选择备份航线,再爬升500米!”“航向030,向东绕飞,避开雷雨和积冰!”庞荣奇与两架“歼-20”战斗机冒雨飞向沈阳。

距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越来越近,雨点越来越密,云也越来越多。保持稳定队形,平稳降落,是一道难题。庞荣奇和战友牢记执行任务前的多种预案准备,沉着应对。5000米、3000米、1000米、700米!最终,编队终于在云隙中完成目视集合,然而依旧无法看到地面。机组精准判断安全高度后,决定继续下降,500米、300米……

“3公里,队形好!”终于,“鲲鹏”庞大的身躯在云缝中钻了出来,编队整齐威武地出现在桃仙机场上空。跑道灯光逐渐清晰,机场上一排排整齐的车辆和人员列队迎接。庞荣奇望向后舱不由地举起右臂,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最终,3架飞机稳稳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88位英烈终于回家。

运-20迎回烈士顺利抵达沈阳桃仙机场

“这是我首次执行此任务,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精神洗礼。烈士们看到现在的锦绣河山,一定很欣慰。”庞荣奇说,作为一名飞行员,能接迎英雄的先辈们回家,是他一生的荣耀。

安葬

严密流程守英烈

紧邻金山路,陵园街旁,是占地20余万平方米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截至目前,共安葬了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北京籍烈士石存仁等1036位烈士。北京籍烈士李凤林、李玉、刘东武、袁自生等的战斗事迹,也在陵园纪念馆中展出。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从2014年起,每一批在韩烈士遗骸交接回国后,都会来到这里安葬。当庞荣奇和战友驾驶的飞机刚降落机场,沈阳机场和城市几条主干道上,冒雨等候英烈回家的人们早已站在那里。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了20年的王春婕,和往年一样,早早就走出陵园,步行去到几百米外的路边等候英雄回家。“叔叔,您还是打着伞吧,雨太大了。”王春婕对身旁一位佩戴着奖章的老兵说。然而,老兵却告诉她,“我的老战友都战死在了朝鲜,我淋点雨等他们算什么!”短短一句话,让众人动情。

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松柏青翠,庄严肃穆。陵园中镌刻的“1950-1953”“和平万岁”等字样,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70年前发生的历史。高达23米的纪念碑周围,是上世纪50年代就陆续安葬于此的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杨连第、孙占元等英雄。70年了,他们也在这里静静地等着战友回家。

烈士黄继光之墓

烈士遗骸棺椁由专门车辆缓缓护送到陵园,陵园工作人员立即进入了紧张、细致的工作中。当天,众人按照规范要求佩戴手套,将烈士棺椁护送并小心安放。第二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烈士英名墙广场举行。在市民的见证下,第九批共88位烈士的棺椁,被一一放进温度湿度严格控制的、约841平方米的陵园地宫中。

安葬烈士遗骸的同时,按照严密流程清理登记烈士遗物,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从2014年起,每一批烈士遗骸回国,都会伴随着烈士生前战斗留下的遗物。有的是腰带、子弹壳,有的是水壶、枪支,还有纽扣、胶鞋底等遗物。“尽管已经有过清理,但我们还是要先用小毛刷简单清理,而后对每一件烈士的遗物量尺并登记造册。”清理遗物的过程是全程录像,既要对每一件遗物进行影像采集,同时也要形成电子化的档案。大部分的遗物会妥善保管在库房档案室中,也有一小部分会放在陵园之中的纪念馆展出。

志愿军使用的枪和子弹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中,展出了多位烈士遗物。每一批烈士的遗物中,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多是胶鞋底。陵园工作人员说,之前通过走访志愿军老战士了解到,由于当年战斗激烈、每天奔袭繁忙,很多战士有穿一双鞋背一双鞋的习惯。“70年过去,胶鞋几乎都只剩下了一个鞋底。有的鞋底磨平了,可以想象当时战场上的艰苦;有的鞋底纹路还很细,战士在牺牲时可能都舍不得穿……”

胶鞋底、腰带等烈士遗物

传承

时刻行动学英雄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有一面由138块黑金沙花岗岩组合成的圆弧形烈士英名墙。黑底金字的英名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97653位烈士名字。站在英名墙前,哪怕是小声咳嗽,也能听到清晰回音,仿佛烈士英灵正在与市民对话。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镌刻着197653名烈士名字的烈士英名墙

每天,约40名工作人员中,都会有专人巡视陵园,擦拭墓碑、清洁陵墓周边环境等。到了雨雪天气,王春婕和同事还要一一检查,及时发现是否有需要维护维修的细节地方,让1036位烈士英魂安息在安全整洁的环境中。

数十年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包括烈士亲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烈士红色纪念地。每年清明节以及建军节等节日,陵园都会开展为烈士代祭扫、为烈士献花等活动。而在王春婕的办公室小黑板上,写满了需要提供讲解服务的社会单位和团体。“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为十多个单位职工提供接待讲解服务。”她说,自己很有幸参与到这份工作,不仅可以将英雄们70年前战斗的革命事迹分享讲解给大家,更能从与市民的交流沟通中,学习、感悟和传承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学习英雄的同时,我们也在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致敬英雄。从2014年起迎接回来的913位烈士中,目前只有30多位烈士确定了姓名。“有的是遗物中刚好有小小的印章,有的是通过仔细分析和发掘遗物细节得以确定……”未来,这仍将是一项极具专业、耐心且需要付出巨大时间和努力的工作。

英烈精神已深深刻进了民众心中。有一天,一位市民站在烈士英名墙前发问,“我随便说出一个烈士名字,你能很快给我找到吗?”王春婕回答“一定可以找到”。市民说,“英名墙上这么多的烈士,要准确找出一个姓名,其实也不是很容易。但就是每一个最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才筑起了钢铁的长城,为我们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