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今日报丨耐盐抗旱小麦新品种“小偃155”亩产超411公斤

时间 :2023-06-06 01:54:17   来源 : 科技日报


(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5日,记者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李振声院士团队培育的耐盐抗旱小麦新品种“小偃155”在河北省黄骅市完成田间测产,结果显示,“小偃155”亩产411.9公斤。测产专家组认为,尽管受到2022-2023年度冬季特强寒潮等不利气候条件影响,“小偃155”仍然表现出突出的抗逆高产特性。

我国大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培育耐盐适盐特色品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

为此,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布局了20余个团队围绕抗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耐盐分子解析和品种选育、盐碱地栽培技术、盐碱地循环农业新模式等开展了系统性科技攻关。

盐碱地上种植的“小偃155”。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供图

经过多年攻关,李振声院士团队培育的“小偃60”“小偃155”等耐盐碱小麦品种,已在环渤海低平原中低产田累计示范推广种植400余万亩,表现出较好的抗旱耐盐碱特性,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为了综合利用环渤海地区的1000多万亩滨海盐碱地,李振声院士提出建立“滨海草带”。“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200亩长穗偃麦草‘滨海草带’示范样板,开展了长穗偃麦草栽培、制草与养畜试验,力争为中重度盐碱地利用提供新途径。目前看效果良好,机播第二年长穗偃麦草第一茬小区测产折合亩产鲜草2437公斤。”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成员李宏伟介绍。

据悉,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目前在植物抗盐碱机制基础研究,抗盐碱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新品种,盐碱地畜牧业循环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有望在摸清环渤海地区盐碱地家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盐碱地障碍特征形成综合治理示范方案。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